来源:盐田区民政局发布时间:2025-01-27
一、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民政局的有力指导下,区民政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和区六届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造福人民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打造深港合作范例、产业创新热土、民生幸福样板的部署要求,深度聚焦经济发展、兜底保障、民生服务、基层治理等重点领域,圆满完成既定目标,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聚焦促发展,在大力推动经济发展中谋新路。
1.推动婚庆产业发展稳步启航。一是重点打造婚拍打卡点和婚拍路线,探索建设一站式高端实体化多元化婚礼场景;积极指导成立盐田区婚庆行业协会,进一步发挥婚庆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引领作用。二是以小梅沙片区整体蝶变升级改造为契机,积极沟通督促将小梅沙婚姻登记中心打造成为最美的滨海婚姻登记场所,吸引更多年轻人来盐田登记结婚、旅行拍摄和举办特色婚礼。三是出台《盐田区关于促进婚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政策层面明确产业定位、完善产业链条、强化品牌创建、布局特色场景、打造婚拍路线、融合深港元素、培育引进人才、加大推介宣传、发挥协会作用、加强服务保障等10个方面,打造国内外知名婚礼目的地的目标任务。
2.实现招商引资任务超额完成。今年我局招商引资任务为招引2家一般企业,实际招引深圳银龄产业研究有限公司、深圳市格瑞达实业有限公司(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6家企业,300%完成任务数。辖区2家养老机构三季度实际发放员工工资1805.48万元,同比增长率为9.03%,超额完成“卫生和社会工作工资总额增速指标(两家养老机构员工工资营收)达8%”的工作指标。
3.发展“银发经济”初见成效。开展精准招商,针对性引进养老智能科技企业、银发经济发展研究企业3家,激发养老市场活力,推动养老与多种业态深度融合;开展“深圳市2024年智能居家适老化改造消费提升专项活动”,促进老年人消费扩容升级,实现全区519万适老化产品销售额,推动银发经济发展与老年人生活品质同步提升。
(二)聚焦惠民生,在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中展现新担当。
1.构建多维度社会救助体系。一是及时发放救助资金。对特困人员供养、最低生活保障、低保边缘、支出型困难家庭等重点救助对象,以及遭遇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突发事件导致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家庭或个人,100%给予救助。根据市局统一部署,及时将我区低保标准从1413元提高至1483元,并补发差额资金2.99万元。截至12月底,共发放各类救助金179.6万元。年内累计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15人,发放救助金957.5元。二是做好精神关爱服务工作。持续开展节日慰问活动,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探访关爱服务。元旦春节、中秋国庆期间,党员干部带头入户走访慰问,共计发放慰问金慰问品159.69万元、慰问1200人次。加强巡查,适时对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开展“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等专项巡查救助活动,共计发放防暑、防寒套装121套。三是做实困难群众主动发现和动态监测工作。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通过定时走访、数据对比、网格排查等手段,加强对低收入群众的动态管理,并根据政策或困难收入变化及时增发、补发、停发救助金,确保资金效益。四是拓展慈善帮扶救助阵地。积极推进“深圳市慈善超市示范点”建设,以“盐田区慈善超市”为运营载体,为辖区低收入家庭、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等困弱群体及时提供便捷实惠的救助服务,并广泛链接社会爱心资源,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关心关爱困弱群体。
2.强化残疾人员救助及权益保障。一是残疾人救助保障进一步落实落细。累计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及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511.19万元、覆盖993人,发放助残日慰问金和残疾人临时困难救助120.9万元,惠及1029人;二是残疾人康复服务提质增效。深入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确保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就业等方面得到100%保障。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为残疾儿童发放康复救助补贴813万元,覆盖残疾儿童254人。持续加大辅具适配力度,做到“应配尽配”,今年以来共配送辅助器具416件套,补贴经费约115万元。三是残疾人就业安置稳步提升。全面落实深圳市促进残疾人就业办法,为上岗就业残疾人进行社保、岗位补贴、灵活就业、辅助性就业补贴约113.9万元。坚持“培训+就业”链条服务,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创新“公益+就业”服务,在盐田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设立福利彩票投注站点,为残疾人提供3个就业岗位。
3.落实儿童福利及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障。联合多部门印发《盐田区2024年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要点》,加强对4名街道儿童督导员和23名社区儿童主任的业务培训,“六一”儿童节组织开展“童心同行 以法之名 护未成长”专题宣传活动。落实各项补贴发放工作,实现困境儿童服务100%覆盖,截至12月,我区在册困境儿童14人,共发放困境儿童生活补贴12.4万元,节日慰问金2.9万元,慰问品1.61万元。
(三)聚焦优服务,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取得新成效。
1.初步形成“10分钟”养老服务圈。新建成梅沙街道长者服务中心,桥东、田东社区2家长者服务站,新增社区养老床位30张,实现全区街道长者服务中心、老龄化社区长者服务站两个100%全覆盖;全区建成居家养老服务驿站42个,实现社区100%覆盖,形成“10分钟”养老服务圈。
2.实施幸福康养惠民工程。优化“住、行、食、养”环境,开展长者助餐,积极推广“餐饮企业社会化助餐”模式,选取符合申请资质的17家餐饮企业,分别合作设立了17家长者饭堂开展长者助餐服务,用餐服务次数达38万人次;试点开展家庭养老床位,累计签约49名家庭养老床位对象,引导专业化养老服务进家庭,推动医疗服务向居家社区延伸;开展智享颐年服务,共组织活动28场,累计服务2774人次,推动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落地应用;开展家庭护老者培训421人次,提升家庭照护能力;为100户老年人家庭提供“一站式”适老化改造服务,为老年人创建安全舒适的居家环境。
3.打造可视、可及、可感知的养老新场景。为辖区1000名60岁以上户籍常住的中重度失能和特殊困难老年人配备“看护式”智能养老设备1960台,依托24小时运营的“银发顾问”呼叫中心,提供健康监测、紧急呼叫响应、养老服务政策咨询和服务转介等服务,防范化解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安全风险。提供“菜单式”居家养老服务,满足居家老年人多元化服务需求,累计服务8.7万人次。擦亮长者助行服务品牌,以“精细化”为抓手 ,推出共享轮椅“一键通行”服务,新增电动助力轮椅、可半躺/全躺护理轮椅,累计服务1.1万人次。10月11日,中央电视台CCTV-13新闻频道对长者助行项目进行了专题报道。
4.创建老年友好环境。加强特殊困难老年人关爱保障服务,组织各街道、社区通过上门探访、电话联系等方式探访关爱辖区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达100%;联动卫健部门,推动特殊困难老年人100%签约家庭医生服务,让辖区老年人享受到专业、贴心的医疗服务。开展互助养老认知友好志愿服务项目,加速推动居家康养服务延伸、落地;为户籍60周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和意外医疗保险,提升民生幸福指数。
(四)聚焦保基本,在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中实现新突破。
1.促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以把好登记入口、审好年报信息、组织登记评估、开展专项整治和行政执法检查等措施为抓手,认真落实社会组织管理要求,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健康发展。全年共办理成立登记12家,注销登记19家,变更登记37家;评出5A等级社会组织2家,4A等级社会组织3家,3A等级社会组织1家;对区慈善会等7家社会组织的法人治理、财务管理及日常工作进行现场执法检查,未发现违法违规情况。
2.推动社会工作创优争先。积极指导海山街道社工站争创“广东省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标杆社工站,并成功通过考核验收。加强对全区“双百”社工站人员的督导和专业培训,将“双百”社工队伍持证率提升到88.9%。根据时间节点组织开展2024年度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库项目评审,做好辖区11个专业社工项目的入库审核工作及监管评估工作,提升社工项目服务实效。
3.组织居民自治和行政区划工作有序开展。组织做好23个社区居委会年度审计工作,梳理规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的证明事项,组织开展2024年“民生微实事”区示范项目征集申报工作。组织开展第五轮区级行政区域界线及街道级行政管辖范围分界线联合检查工作,对归属我区维护的30颗界桩进行管养,落实边界属地管理责任。
4.夯实民政工作发展基础。守牢守好民政服务场所安全,确保辖区民政领域安全稳定。联合消防部门、上级领导部门等,对养老机构等民政服务场所开展安全生产促检查102家次,督促整改落实安全隐患186个。落实落细民政领域矛盾风险排查化解工作,一体化统筹平安建设、信访、民生诉求办理、舆情管理等工作,全年共办理12345诉求案件 71件,信访案件5件,满意率100%。
二、2025年工作安排
2025年,区民政局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婚庆产业,兜牢兜好困难弱势群体民生保障底线,推动民政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一)持续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多层次高品质养老需求。居家养老服务方面,推进智慧型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科技赋能提升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品质;持续深化“长者饭堂”建设,打造1家区级“长者食堂”示范点,提高老年助餐服务质量和水平。打造“银发顾问”项目,精准对接老年需求,量身定制养老服务;健全探访关爱服务机制,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达到100%。社区养老服务方面,实施“一区一示范”,开展老年人认知障碍关爱支持项目服务,促进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持续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实现街道长者服务中心、老龄化社区长者服务站全覆盖,构建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为支点,以长者服务中心(站)为专业支撑的基层养老服务阵地,培育1-2家连锁型品牌化养老服务机构,聚焦老年人需求,分类打造特色服务场景,做成1-2个社区示范样板。机构养老服务方面,推进“医康养护”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建设集疾病预防与治疗、护理等服务为一体的养老护理院;推动香港赛马会颐康院第二期建设,深入推动深港养老服务融合发展,为相关老年人提供更多养老服务床位;督促区级兜底保基本型养老机构招商观颐之家按五星级标准完善现有养老设施设备,护理型床位达到70%以上,积极提升机构养老服务质量。
(二)探索建立银发经济产业体系,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完善区老龄委工作体系,组织召开区老龄委全体会议,组织开展“敬老月”系列活动, 实施“智慧助老”行动,深入开展新时代“银龄行动”,开展1项主题活动,积极探索普惠型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产品,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打造区级银发经济产业园区,推动大百汇生命健康产业园打造盐田区银发经济产业园区级分园,聚焦老年用品创新、智慧健康养老、智能康复辅具等潜力产业,引导优势产业抓住产业转型契机和银发经济发展机遇;打造银发消费新场景,积极引入优质养老产业经济实体,探索“养老+养生”“养老+旅游”等养老服务新模式,培育养老服务消费新增长点,吸引更多的老年人来盐养老、来盐旅游。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带动力的本土养老服务品牌,引进高科技新兴养老企业研发智能化养老设备,打造1个老年用品展示体验消费中心,1个智慧养老示范场景,增强老年人消费意愿,逐步构建“兜底供养有保障、普惠养老能满足、中高端养老可提供”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形成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全力打造“一站式”婚礼目的地,推动婚庆产业高质量发展。将现婚姻登记中心整体搬迁至小梅沙客厅,并将其打造成独具特色的网红滨海婚姻登记处,让盐田成为结婚的首选地、目的地。发掘好、统筹好、利用好辖区丰富的山海资源,落地一批婚礼策划、美妆、旅拍企业,助推完善结婚登记、旅拍、摄影、仪式、展会等一站式婚庆服务业链条。推动成立盐田区婚庆行业协会,进一步整合优化行业资源、规范行业服务,有力促进辖区婚庆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推进社会救助工作提质增效。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健全完善特困人员供养、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分类救助机制,加强社会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以慈善超市等阵地为依托,推动慈善社会力量参与“老小”“弱困”帮扶工作。探索为低保对象等群体提供差异化暖心救助项目,推动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救助模式转变,做好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工作,织密扎牢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网。
(五)做实“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工作,加强儿童福利及未成年人保护。加强双百社工队伍督导及培训,通过街道社工站、点及社区协同联动,重点围绕“一老一小”等困弱群体开展专业服务,强化未成年人保护法宣贯,扎实开展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项目以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宣传月”等工作,推动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多重保护的工作格局,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筑牢未成年人保护网。
(六)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稳步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质效。督促沙头角街道职康做好五星级职康复评准备工作,加快盐田、海山街道职康重新选址建设工作,推动梅沙街道职康实现实体化运作。加快打造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帮扶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聚焦残疾人康复需求,创新康复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
(七)加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入实施社会组织党建覆盖“源头工程”,同步推进社会组织登记成立与党组织组建工作。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持续做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执法监督、培育发展等工作,以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为载体,为社会组织提供能力提升、资源链接、标杆示范等服务,引导其有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八)夯实民政工作基层基础,保障民政事业高效发展。
落实落细民政领域矛盾风险排查化解工作,一体化统筹平安建设、安全生产、信访、民生诉求办理、舆情管理等工作,守牢守好民政服务场所安全,努力确保辖区民政领域安全稳定。坚持党建引领,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强化党风廉政、保密管理等基础工作。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